7月3日晚,小鹏G7上市,瞄准的是20万元SUV价格带——这片战场,挤满了“六边形战士”公牛配资端,包括Model Y和小米YU7。几乎每一个选手都追求优秀的空间利用率,想要把乘坐空间和舒适性拉满,而小鹏试图打造性价比、智能化的标签,让市场买单。
除了纯电车是小鹏竞品,小鹏更想获取的或许是燃油车客户。
汽车发布会现场的欢呼声可以预制,股票市场的情绪却很真实。
当何小鹏宣布小鹏G7的价格定在19.58万-22.58万元时,美股立刻做出回应,小鹏股价盘前拉升3个点。但到了第二天,小鹏港股的表现却陷入矛盾,跌幅一度超过6%——或许,市场还在消化这次的新车信息。
一位小鹏车主表示,定价是符合自己预期的,惊喜在权益赠送上,两年免息、一年辅助驾驶保险、老车主送电卡、10000元置换补贴以及各种配置权益,风格“很像”。这样算下来,他预测,G7的702公里超长续航MAX版本的价格,落地也能不超过20万元。
这个定价策略,明显是冲着性价比去的。在这位车主看来,G7试图打造的定位是“价格类似的,没我配置高;配置一样的,没我价格低”。配置上,小鹏G7与Model Y、YU7大体持平,但G7空间更大,价格又低了至少3万元。与、7X等价格更接近的车相比,小鹏在自研芯片、智能化方面又表现出优势,甚至某些版本的售价还愿意“谦卑”地再低一点。
小鹏G/P系列产品负责人Nick称,G7的发布意味着小鹏SUV家族矩阵已经打造完成。包括售价17.68万-19.88万元的G6,售价19.58万元-22.58万元的G7,和售价24.88万-27.88万元的G9。再加上定价18.68万-21.88万元,为家庭设计的掀背大空间轿跑P7+,小鹏已有4款车型,紧凑地排列在17万-28万元价格区间,足以见小鹏对手握20万元买车预算的这批消费者的执着。
不过,G7的尺寸、配置一公布,一位小鹏车主分析说,看到了P7+、G6的影子。
首先,G7与G6轴距相同,都为2890mm,这决定了两款车的车内纵向空间差不了太多,轴距相同也意味着底盘研发拥有共用的模块资源,可以节省成本。但两款车还是在底盘调校上做出了区别,G6偏运动,强调操控感,G7偏舒适,驾驶起来更为平稳。在前脸、内饰上,G7和P7+几乎一致,外观上,G7则是P7+的SUV版,车身较圆润,前脸采用星环贯穿式灯带,内饰则采用大量的Nappa真皮,都配备15.6英寸中控屏+后排8英寸娱乐屏。
竞品方面,除了纯电车的忠实爱好者,G7更想获取的或许是燃油车客户。
据懂车帝数据,今年5月,18万元-25万元的SUV市场销量前十名中,新能源车只有和宋Plus EV。其中,理想L6为1.88万辆,位列第一,比亚迪宋Plus EV销量为1.11万辆,位列第十。3月上市的销量为5500辆,排名21,销量为3590辆,排名34。
榜单上的、、途观L、探岳等经典燃油车型,均能保持月销量过1.5万辆,稳定位列前十。不过,销量坚挺的背后,这些车型也付出了价格大幅下探的代价公牛配资端,成交价基本跌破20万元。
小鹏G/P系列产品负责人Nick曾表示,今年整个市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%,这意味着新能源市场竞争进入一个更广泛的阶段,传统的较为保守的油车用户,也会进入这个市场。这部分人买新能源车,首要考虑的就是20万元级别。G7选择出700公里长续航版本,也是基于想拿下油车用户的考虑。
发布会之后,小鹏汽车董事长、CEO何小鹏,和小鹏汽车P/G系列产品负责人Nick与每人Auto等进行了一场对话,以下为问答节选,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有调整:
问:你说在小米YU7发布、小鹏G7发布的时候都跟雷军有过交流,他们发布3分钟20万辆大定的时候,你是什么样的心情?小米YU7给小鹏有哪些启发,预期的销售如何?
Nick:我个人和团队都看了YU7的整场发布会,看完以后,对这个订单数据是非常震撼的。我们觉得,YU7是一款产品力非常棒的车,我们的G7跟YU7属于两条赛道,我们更偏向家庭用户、强调科技属性,YU7更偏向于颜值、操控能力。
但我们通过YU7这款车型,可以体会到的是,随着95后、00后这些消费者进入市场,他们不仅要一款没有短板的车型,他们需要的是一款长板非常长的车型。
何小鹏:3分钟20万辆的数据还是让我很惊讶,算是创造了一个神话,我刚才一出来,就跟我们的团队问,3分钟我们多少量,实际上我们的量很不错,也想宣传一下。但是后来一想到YU7有20万,我们感觉怎么宣传好像都不行。
问:进入下半年,SUV好像成了所有车企都要进入的领域,这是为什么?
Nick:其实如果回到YU7未发布之前,整个中型SUV市场在20万到30万价位区间内,真正的销量冠军就是Model Y,所有车企基本上都是以Model Y为对标对象,毕竟它是整个市场的一个标杆级车型。
所以在整个研发过程中,包括前期阶段,我们确实重点研究了Model Y这款车。自从它2021年进入中国以来,销量持续强劲,一直长盛不衰。尤其是它的产品迭代速度并不像国内车企那么快,却仍然能够保持优秀的市场表现,确实是我们在整个行业中值得学习的一个对象。
定价方面,Model Y也很有特点。今年下半年,会有很多新车型进入Model Y所处的细分市场。它的价格并不是一个固定价格,而是会根据产能和市场供需进行动态调整。
比如说,Model Y在去年第四季度,价格一度下探至24.99万元。它并不是通过促销手段来实现价格调整的,而是直接调整MSRP(厂商建议零售价)。因此,我们在制定策略时公牛配资端,也会充分考虑它未来可能出现的这种动态价格调整方式。
问:今天价格确实低于我的预期很多,想请问这个价格是否会影响毛利率提升目标以及四季度盈利情况?此外,小鹏以智驾和智能化为标签,目前Ultra车型选配率达60%,且智能驾驶功能存在用户使用越多,体验越好的特性,未来是否有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?
何小鹏:小鹏的经营能力每个季度都在提升。
Max版本仍有一定需求,因为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强智驾能力。此外,欧洲及海外多国的政策法规尚未开放类似中国的城市智驾功能,或许明年下半年相关政策放开后,我们可能直接推进全球布局。小鹏明年会启动全球化进程,这是明确的规划。
目前我们的L3软件刚刚推出,后续会推出L3硬件,甚至L4软件体系也会加速推进。未来五年内,大家会看到很多变化。我认为当L4即将落地时,L2可能会逐步退出,L3成为标准配置。所以Max版本在中国及全球市场仍有一定的生命周期。
问:今天看到车型核心在于图灵芯片。请问从研发至今,这款芯片的研发投入成本大概是多少?单颗成本约为多少?未来是否会彻底不再使用英伟达芯片?大概什么时候能让自研芯片覆盖全系车型?
何小鹏:关于研发投入,目前暂未考虑对外披露具体数据,只能说新品研发投入达大几十亿,这属于行业标准的研发费用规模。芯片研发极其困难,比如芯片软件层面如何优化等,这些都需要深入解决,可能明年可以总结一下。
供应链方面,会持续与包括英伟达在内的芯片企业保持合作。未来无论是Max车型、右舵车型还是海外市场,都有机会出现自研的芯片。但一辆车约有5500颗芯片,我们仅在智驾芯片上实现自研,其他芯片仍与供应商维持合作。
问:一部手机可能用三年就换了,但一辆车肯定要用十年。如果现有的硬件运行不了(未来的功能),能不能在不更换其他硬件的情况下,只升级智能辅助驾驶相关的硬件系统?
何小鹏:我们内部讨论过好几次了。从目前来看,L4(在现有硬件上实现)是没有道理的,也没有可能性。不过,特斯拉在美国好像做出了一些(相关尝试)。
我觉得要实现L4,需要三个能力:第一是政策支持,第二是硬件能力,第三是软件能力。你刚才说的逻辑可能只在软件能力上成立,比如更换算力后有可能成功,但硬件能力可能不行。另外,法规方面,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L4的清晰、标准化的法规,硬件方面也没有相关法规。
举个例子,L4的汽车要不要能监测到车底的情况?可能大家都没概念。以前海外就出现过这种情况:出租车司机不想让L4的车运营,因为影响他做生意,就躺在车底下。如果一辆车前面躺了个人,它肯定不会开,但L4的车如果看不到轮胎旁边躺了人,就可能出交通事故。
L4的车不光要考虑常规场景,更要考虑各种极端情况的下限。L4在未来数年甚至十几年里还会有很多变革。
问:未来座舱AI能力的提升是否必须要有单独的座舱AI芯片?能不能给一个判断?L3是不是需要冗余?
何小鹏:我讲一个案例,明年高通会推出一款芯片,里面既有CPU,又有GPU,还有NPU。这就能解答你的问题了。而且国内有不少厂商也在准备相关的方案。
如果是L3或者L4级别的车,需要全面的冗余,L3到L4的核心是,很多情况下可以不用干预车辆,比如:车的电源坏了怎么办?刹车坏了怎么办?转向坏了怎么办?这些都需要冗余。
L3、L4的硬件要考虑这些,纯软件只能代表软件达到了一定高度,但在各种异常情况下,它无法实现全能。这就好比坐飞机,飞机对安全的要求很高,至少要双冗余,有的地方甚至要三冗余,而且这些冗余的软件还不能是同一种软件,要用三种不同的软件来编写。
将来L3乃至L4,都有可能会逐步出现类似飞机这种强安全的需求。
问:最近两三年,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做产品营销的时候,在发布会之外,车企的创始人、产品经理都要出来做直播,小鹏对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营销创新和传播是什么样的理解和评价?
何小鹏:我们的PR同学说,恨不得我长高,可以打篮球,恨不得我歌唱得好,可以唱唱歌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创始人的情绪,我们现在既要把产品做好,又要把颜值、艺术做好,还要把情绪也要做好。我觉得做营销跟做产品一样,都要做好。
中国市场跟全球市场也差不多,全球市场比较大的科技企业,像英伟达、特斯拉、谷歌,他们都是科技和创始人的人文精神和情绪的指引,这是主流,我们也是在过程中学习跟成长。
问:今天发布会一开始就提到了“情绪”,小鹏还说了“情绪高度”这个词,说小鹏在重新定义车的时候,把情绪相关的东西融入了进去。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?
何小鹏:我今天提到造车要左手有科技,右手有艺术,而品质是基础,情绪是高度。我自己开始考虑情绪价值,大概是在一年多前。我觉得,要做一款大众认可的产品,需要平衡好品质、科技、艺术(或者说颜值)这些方面;但如果想超越大众水平,达到更高的高度,以后要从产品经理成长为超级产品经理,可能需要更好地学习如何打造情绪价值。这是我的一点小小反思。
文章为每人Auto原创 侵权必究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